查看原文
其他

曾国藩,从白玉堂到富厚堂

Media Center HND DESIGN
2024-08-31



堂,殿也

高大的场所


在湖南娄底双峰

便有这么两处堂

规模庞大

庄严朴素

游客众多



富厚堂


它们便是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故居

白玉堂与富厚堂

 


白玉堂




白玉堂座落于

双峰县荷叶镇

天坪村白杨坪内

为曾国藩出生地所在

嘉庆十三年(1808年)

祖父曾星冈所建

 



白杨坪四周群山环抱

中间为平坦田地

俯瞰犹如聚宝盆

得藏风聚气之势

 


白玉堂正在当中

坐南朝北

背靠高嵋山、官帽山

前有神冲河流过

与虎形山、凤形山

构成龙、虎、凤之势

“枕山靠水,前有照,后有靠”

风水极好

 


白玉堂为湘中传统大屋建筑

占地1万平米

建筑面积4千平米

以堂屋为中心

四周建有围墙

围合成独立宅院

建筑规模大



富厚堂俯视图


其“外庭院内天井”的总体格局

为最大特色

(外庭院指主体建筑正前方所形成的的开阔院落

内天井为构筑物内部院子

位于大门与堂屋或正房与厢房之间)


公众号后台回复“故居”

获取白玉堂、富厚堂模型


庭院建在堂屋前

宽敞开阔

即具外向型

也闭合整体建筑之间

可晒谷、耕种

劳务之用

也可夏季乘凉、冬季观雪

娱乐休闲之用



庭院


天井位于堂屋内

分隔正房与厢房

采光、遮阳、通风等作用

四面围合

为下沉式地坪

设有连通户外的排水口

可及时排除污水



天井


庭院与天井

前者对外

后者对内

相互区分

既符合内向型较强的家族聚居

亦满足家族娱乐生产所需要


 

白玉堂内部功能齐全

堂屋平面呈“凹”字

3纵4横

共30间正房

8间杂物房

中轴对称分布



轴线上依次布有

正厅、过厅、后厅

用于会客议事

两侧为生活居住的正房

大大小小的房间

满足一个家族生活所需



嘉庆十六年(1811年)

曾国藩在此出生

此后四十年

他以白玉堂为家

直至咸丰年初(1851年)搬离



庭院左侧为槽门

由四块长方形白麻石构成

雕有卷柏花形

大门漆朱红色

上有一壁额

饰有彩色勾连状花纹



槽门


中间白底黑字

书有曾麟书亲笔

“芳迈群妍”

彼时曾家为荷叶镇大户

曾星冈在乡间极具威望

此四字意在彰显其地位



芳迈群妍


白玉堂左前方不远处

有一二层古朴建筑

为曾麟书所设家塾

“利见斋”



曾国藩五岁启蒙

六岁入内读书

此后数年

他在此勤学苦读

直至道光十年(1830年)方才离去


道光六年(1826年)春

曾国藩应长沙府童子试

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

曾国藩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

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利见斋


白玉堂作为曾国藩的出生地所在

祖、父二人的治家教学

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祖父曾星冈

(生卒:1773-1849)

年少时纨绔

不喜读书耕作

偏爱骑马至湘潭

与裘马少年

相逐饮酒、声色犬马


 

直到35岁

于归家途中

听闻年长乡邻议论自己

“轻浮浅薄之子孙

败家子啊”


方才醒悟

痛改前非

不再“饮酒作乐”

而是天未明便出门耕作

经营家业



在其苦心经营下

曾家越发繁荣

然其大字不识

被同村乡绅讥讽

“家大业大,却无读书之人”

使他在重视农耕的同时

严格要求子孙读书


为避免子孙重蹈自己覆辙

他以生平经历制定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八字家训

教导子孙

此后

曾国藩沿用该家训



图为八字家训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分别对应

读书、种菜、养鱼、喂猪

早起、扫地、祭祖、睦邻


曾国藩认为

正因祖父的“浪子回头”

曾家方才

人丁兴旺

功名倍出

 因此十分崇拜祖父



他在《大界墓表》中写到

(曾国藩为祖父所写墓表)

“高年及见吾祖者

咸谓吾兄弟威重智略

不逮府君远甚也

其风采亦可想已”


其父曾麟书

(生卒:1790-1857)

在曾星冈的严格教导下

勤劳于学

然其天资愚钝

十次童试

名落孙山

直到四十三岁才中秀才



白玉堂右前方农房


他自知才短

遂发奋教育其子

寄予光大门第的希望

并告诫

“吾固钝拙

训告尔辈钝者

不以为烦苦也”


在祖、父二人的严格教育下

曾国藩从小便养成

重农、勤读、耐烦的习惯

并以此为人生信条

不断自我践行

为其日后官运亨通

家道中兴

奠定基础



白玉堂内曾国藩卧室


咸丰年初

(1851年)

曾家分房

曾麟书携妻小搬离白玉堂

白玉堂归其弟曾高轩所有

因其膝下无子

曾国华过继

(曾国藩六弟)

成为后者庄园



图为白玉堂建造时所绘“蝙蝠梅花图案”

百年前保留至今


白玉堂自建成后

历经两次改建

第一次于

道光二十八年(1848)

曾国藩升内阁学士

兼礼部侍郎

曾星冈为庆祝而扩建



第二次于

咸丰五年(1855)

曾国华于乡中办团练

家中因来往人多

遂加建两侧横房


此后白玉堂由其后裔居住

直至解放初期

 



曾国藩28岁入翰林院

此后十年七迁

由翰林院庶吉士

升至工部左侍郎

官拜二品



后洪秀全金田起事

清廷命其办理团练

遂于衡阳组建湘军

平太平天国

官拜两江总督

加太子太保

封一等毅勇侯

 

富厚堂便始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

为曾国藩封侯后

命其子曾纪泽所建

用作“引退”的

终老临泉之所

 


富厚堂


建房前

他曾叮嘱

屋宇不肖华美”

 

然建房时

曾纪泽禀商其叔

曾国潢、曾国荃

(曾国藩胞弟,晚晴名将)

私自依侯府规模

花费七千贯钱

(曾国藩年俸禄六分之一)

修建富厚堂

 


曾国藩得知此事

修书怒斥其骄佚奢靡

并于日记中写到:

 

“余生平以起屋买田为仕宦之恶习

誓不为之

不料奢靡若此

何颜见人!

平日所说之话全不践言

可羞孰甚!

此后

终生未入住

 


因此富厚堂名为曾国藩故居

实为其子女居所

因其内蕴含了曾国藩

“修身治家”理念

吸引世人瞻仰



富厚堂选址坐西朝东

背靠半月形鳌鱼山三面环抱

前有荷花塘

背山面水

负阴抱阳



加之正面的落祖山脉

七峰掩映

与半月塘互为七星拱月之势

藏风聚气

成为曾国藩心中“第一等屋场



富厚堂为典型的明清回廊式建筑

占地四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



院内以回廊连接

两侧设有庭院

既有合院之对称

又有园林之秀丽

 


以正门为中轴线

依次分布为

门楼、主楼、藏书楼、思云馆

楼宇以回廊相连



门楼五开间

采用青石门框、杉木门板构成

门上挂有曾纪泽亲书

红底金字“毅勇府第”牌匾

彰显宅院地位



毅勇府第牌匾


庭院连接主楼与门楼

两侧设有回廊

主楼正面十三开间

有三座大门



正门挂有曾国藩亲书

黑底金字“富厚堂”牌匾

取自“富厚如之”

(出自《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



富厚堂牌匾


意在告诫子孙

富且宽厚

智宜敛藏


主楼分前后两厅

前厅中堂为八本堂

堂内挂有曾国藩手书“八本堂”匾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

写下著名的“八本”家训

从读书、事亲、立身、居官等八方面

严格教育子孙



八本堂匾


八本家训:

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如今八本被奉为家教典范

昭示后人

流传至今



八本堂两侧各有4间正房

为子女居住


主楼后厅为神台

设有神龛

用于祭拜曾氏先人



顶上悬有

同治帝钦赐的

勋高柱石

太子太保

二匾

表彰曾国藩一生功绩

勋高柱石赐于同治九年

太子太保赐于同治三年



太子太保、勋高柱石匾牌额


神台两侧为

宅主居住的正房

左侧为曾纪泽居住

右侧为欧阳氏居住



正房左侧为花厅

是日常生活区域



内有“笃亲锡祜”牌匾

记载曾国藩一生所获功名

笃亲锡祜

意为善待亲朋好友

即可获天赐之福



笃亲锡祜牌匾


正房的右侧为农房

分上下两层

下层储藏农具

上层储存粮食



曾氏子孙每日在此

持农具日出而作

恪守一生

 


农房


位于宅院南北两侧的藏书楼

则是“读”的精神所在

 


曾国藩一生痴爱读书

即使在军营战场

仍不间断读书、购书、藏书 

他称自己为“书痴”

教导子孙

读书藏书

 


富厚堂修建时

便特意修建了三处藏书楼

公记书楼

朴记书楼

芳记书楼


公记书楼位于主楼南侧

又名“求阙斋”

由曾国藩亲取

意为“求自有缺陷不满之处”



左侧公记、右侧朴记


面积约1000平方米

内藏曾国藩读过、批示过的书籍

约十万卷

为院中之最


藏书楼分上中下三层

下层因防潮原因

不作藏书

用作会客厅

 


公记书楼会客厅无慢室


二三层用于藏书

其中二层设有回廊

可晒书



檐栏与栅格窗


三层设栅格窗

通风、采光好

可藏书、也可在此读书

 


朴记书楼

位于公记书楼右侧

又名“归朴斋”

为曾纪泽所用



朴记书楼


面积约400平方米

多藏西洋书籍

如《大英百科全书》

归朴一词

出自《吕氏春秋·论人》

“故知知一

复归于朴”



芳记书楼

位于富厚堂北侧

又名“艺芳馆”

为曾记鸿及其夫人郭筠所用


藏书面积

约为200平方米

多藏医、卜、星、相

经、史、子集等书籍

“艺芳”一词

出自陆机《文赋》

“倾群言之沥液

濑六艺之芳润”



芳记书楼


三座藏书楼

至今旧貌依稀

是中国保存至今的

七座实构私家藏书楼之一

 

其内藏书多达三十多万卷

数量之丰、种类之盛

超越近代四大藏书楼

为近代私人藏书第一楼



藏书楼之间天井

左侧公记、右侧朴记


富厚堂的

右侧庭院内

有着院中最早的建筑

也是曾国藩唯一住过的居所

思云馆




思云馆


咸丰七年

曾父逝世

曾国藩从江西奔丧回家

为纪念双亲

便取“望云思亲”之意

亲筑思云馆

守孝其间

恪礼守庐

 


思云馆内曾国藩书房


是年恰逢

曾国藩在江西战场

屡战屡败

频频失意的他

便借服丧之机

独居洗心

闭门格思

学“黄老之术”

以此迎来思想由法为道的转变



思云馆曾国藩卧室


曾氏思想一生有三变

前两次分别为

京宦时以“程朱”为依归的儒家

办团练时变为“申韩”的法家

第三次则为在家丁艰中

“黄老之术”的道家

 

咸丰八年

曾国藩第二次出山带兵

运用“黄老之术”

“无人不拜,无信不回”

以“柔道”而行之

一改过去

刚直要强、严气正性的性格

 


思云馆前风景


从此在政治、军事的

生涯上披荆斩棘

年余便即任两江总督

日后又成为“中兴第一名臣”

 

作为曾国藩羽化脱变之居所

思云馆内有数副

其为修身明志所作楹联

 


如门口两侧

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

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为曾国藩自我勉励

寄托不怨不尤

日后直上云霄万丈高的希冀

 


又如书房前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乃其居安思危的为官思想

与坦荡人事的远大理想

 

从八本堂到思云馆

曾国藩耕读传家

勤俭廉劳思想不断熏陶

一批批优秀的曾氏族人不断涌现



如曾纪泽(其子)

清代外交官

收回伊犁特克斯河流域土地及部分利权

 


曾宝荪(曾孙女)

著名教育家

第一个在西方获得理科学士学位女子

创办长沙艺芳女校

 


曾宪植

(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第五代孙)

叶剑英夫人

任全国妇联副秘书长

第四、五界全国政协常委

 

耕读思想不仅影响着曾氏家族

也成为当地人

“耕读天下,富厚日新”的

精神所在




人们观一屋而知一人

观一楼而知一族

而观白玉、富厚二堂

便知曾国藩一生

 

6岁入塾

嗜书如命

虽天资平庸

直至23岁中秀才

28岁入朝为官



思云馆内曾国藩像


然目标远大

为官第一天

便改名“子城”为“国藩”

意欲成为“国之藩篱”

 

他一生坚守祖辈

“耕读、勤俭、耐烦”思想

奉行凡事勤俭廉劳

不可为官自傲

并修身律己

以德求官

礼治为先

以忠谋政

 


曾国藩与其夫人欧阳氏


正因如此

他于清廷危难之际

挺身而出

以一篇《讨粤匪檄》



《讨粤匪檄》


得天下士子之心

集结湘勇于“帅旗”

高歌猛进

平太平天国

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

 


湘军大帅旗,长12.4米宽7.85米

为当时世界最大军旗


也于列强入侵

社会动荡之境

兴洋务运动

建中国第一家新式工厂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


开办中国第一所兵工学堂

安庆内军械所

制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造中国第一艘轮船

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

安排第一批留学生

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一批留学生


观曾国藩的一生

修身勤俭是其坚守

忠政爱家是其信条

坚守与信条不断融合


成就其

以天下之至拙

胜天下之至巧

也成就其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如今侯府早已人去楼空

物是人非

然楼宇间蕴藏的

清芬世守

诗书传家

却流传至今

向往来游人诉说屋主人的前世今生


下期课题由你来定!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宝贵意见!


出品人:胡鹏飞

监制:苏蔚

编辑:吴宝善

制图:陈璇

模型动画:童冲

剪辑/动画:童冲、李文伟

校对:符峰、肖鹏




— END —


运营中心
OPERATION CENTER

TEL: +86 18163678892
E-MAIL:  704388365@qq.com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TEL: +86 15773137942
E-MAIL: 1546905447@qq.com

 请为喜欢的文章点上“在看”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HND DESIG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